第一,强化现代农民职业教育制度重大问题研究。建立现代农民职业教育制度,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民职业教育道路,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系统工程,必须强化研究,要有深厚的理论指导,提出方向性、科学性、方法性的指导意见。一要搭建新型职业农民重大问题研究平台。成立专家咨询组织,加快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目标内涵、能力结构、成长规律、学习特点、教育培训、评价认证、政策扶持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探索工作进行咨询和指导。二要建立现代农民职业教育理论研究长效机制。结合实际需要,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理论研究指南,将其列为农业部软课题重要内容,并积极争取纳入国家社科和教育科学软课题,引导和鼓励高层次专家学者和广大农民职业教育工作者开展相关理论研究。三要加强现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实践总结。把全国各地农民教育培训的好经验、好方式、好做法固化下来转化为模式,如"创业培训"模式、"送教下乡"模式、"三进村"模式、"田间学校"模式等,便于复制推广。同时,要注重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在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培育职业农民的经验和教训,避免走弯路。 第二,构建现代农民职业教育制度。必须要针对务农农民的学习特点和规律,设计适合新型职业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教育制度。一是在办学形式上,要敞开校门。大力推进"送教下乡""农学结合"的办学方式,把职业教育办进村、办进合作社(场),就地取材就地培养,让农民在学中干、干中学,既能缓解生产与学习的矛盾,又能扎住根,留得住、用得上。二是在教学安排上,要打破常规。改变秋季招生、从基础学起的传统教学思维,按照农时季节和农民生产生活节奏安排教学内容、时间和地点,并要将多媒体远程教学、现场指导、集中授课、实践实习等多种教育教学方式有机衔接,充分体现灵活性、实用性。三是在课程设置上,要突破学科。强化课程、淡化专业,强化实践、淡化理论,强化模块、淡化系统。按照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全过程,设计课程或能力模块,突出现场实践教学,突出教学实用性、实效性。四是在教材开发上,要简单实用。突出生产过程和关键技术,教材简短、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同时,大力开发声像媒体教材和网络教学课件,推进教学媒体综合配套。 第三,创设现代农民职业教育重大支持政策。现代农民职业教育是公益性事业,外部性很强,必须要有政府的强力干预。一要将农民职业教育纳入国家助学政策体系,使农民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享受国家助学和免学费政策。二要创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在推进"阳光工程"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转型的基础上,新增新型职业农民系统化培训和创业培训两个专项,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免费培训常态化。三要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扶持引导。支持职业农民承担农业项目,给予信贷发放、土地使用、税费减免、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政策优惠,稳定现有职业农民队伍。四是积极推进农业高等教育向农村延伸,深化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吸引更多人学农务农,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业生产一线就业创业,不断提高职业农民教育层次,发展壮大职业农民队伍。 第四,完善现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指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关系长远、关系根本的大事,是基础性工程、创新性工作。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不能搞短期行为,必须要有较完善的现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为支撑。一是建立健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进一步明确农民教育培训的公益性定位,将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作为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像抓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一样来抓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搭建新型职业农民终身教育平台。二是积极推进形成主体突出、多元化参与的体制机制。没有主体就没有核心,没有核心就没有凝聚力。要充分利用农广校体系建全的优势,依托各级农广校构建农民教育培训服务主体,明确教育培训组织管理职能,上联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横联生产、推广、植保等技术部门,有效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为广大新型职业农民服务。三是强化基层农民教育培训条件建设。条件手段是教育培训能力的基础,是发挥主体功能和影响力的保证,要积极争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条件建设专项,重点加强县级农广校设施条件建设。根据农民教育培训特点,积极推进"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满足广大农民随时随地接受各类教育培训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盛阳荣.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现状、问题与发展战略[J].教育研究,2009(8). [2]陈遇春.21世纪初中国农民职业教育研究[DB/OL].
|